![]() 真空灭弧室及使用该真空灭弧室的真空断路器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真空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灭弧室及使用该真空灭弧室的真空断路器,真空灭弧室包括:壳体;上触头杆;复位弹簧;上弧触头,设在上触头杆的下端;上主触头,与上弧触头导电连接;下触头杆;下主触头,设在下触头杆的上端;下弧触头,与下主触头导电连接;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之间为平面对接接触,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之间为插接接触,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的其中一个上设有供另一个插入的插孔。由于插接接触依靠的是内孔和外壁之间进行接触导电,在上下方向上不需要施加接合压力,相比现有技术来说,可以省去灭弧室动端外侧的主触头簧,简化灭弧室外侧结构,同时由于操动机构不需要再压缩主触头簧,因此可以降低操作功。 公开号:CN214336633U 申请号:CN202022800851.8U 申请日:2020-11-27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毕迎华;刘庆;李旭旭;谭盛武;赵晓民;李永林;马朝阳;孙广雷;杨帆;何创伟;刘文魁;王铭飞;庞素敏;李潇;刘先保;张航;李新卫 申请人: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Pinggao Group Co Ltd; IPC主号:H01H33-664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真空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灭弧室及使用该真空灭弧室的真空断路器。 [n0002] 真空灭弧室是真空断路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真空灭弧室的触头既需要在正常情况下导通额定工作电流,又需要在故障情况下开断故障电流,因此需要有较好的开断能力。 [n0003] 授权公告号为CN20230767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真空灭弧室及采用该真空灭弧室的真空断路器,包括由上端主触头(即上主触头)和上弧触头构成的上触头和由下端主触头(即下主触头)和下弧触头构成的下触头,上弧触头和下弧触头均采用抗熔焊的触头材料。上弧触头固定在上导电杆的下端,上导电杆通过其上的表带触指与上主触头导通,在上导电杆的上端设置有限位垫,在限位垫上方设置有上触头簧。下弧触头固定在下主触头上,下主触头固定在下导电杆的上端,下导电杆通过带有主触头簧的绝缘拉杆与断路器操动机构相连。 [n0004] 合闸时,操动机构带动下导电杆、下主触头、下弧触头一起向上运动,直至下弧触头与上弧触头接触,然后下弧触头继续与上弧触头一起向上运动,使上导电杆上端的上触头簧被压缩,直到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开始接触,主触头簧开始被压缩,并在触头压力的作用下可靠闭合,此时大电流由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承载。 [n0005] 分闸时,主触头簧的压缩量得以释放,下导电杆、下主触头、下弧触头在操动机构带动下向下运动,使上触头簧的压缩量得以释放。此时,上导电杆带动上弧触头与下弧触头一起向下运动,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分离,而上弧触头和下弧触头仍处于导通状态,直到限位垫与真空灭弧室的上端接触限位后使得上导电杆与上弧触头停止向下运动。此时,下导电杆继续在操动机构带动下向下运动,直到分闸限位,完成断路器的分闸动作。 [n0006] 合闸、分闸过程中,电弧只在上弧触头和下弧触头上燃烧,由于上弧触头和下弧触头均采用抗熔焊的触头材料,使得触头表面烧损较轻,提高了断路器的开断性能。 [n0007] 但是,由于上弧触头和下弧触头之间、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之间均为平面对接接触,为了保证接合压力,需要在灭弧室动端外侧设置主触头簧,通过操动机构压缩主触头簧的形式,来提供可靠闭合的触头压力,但是这样会导致灭弧室外侧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增大了操动机构的操作功。 [n0008]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灭弧室,以解决现有真空灭弧室中的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上弧触头和下弧触头均采用平面对接接触而需要在灭弧室动端外侧设置主触头簧,从而导致灭弧室外侧结构比较复杂、操作功比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断路器,以解决现有真空灭弧室中的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上弧触头和下弧触头均采用平面对接接触而需要在灭弧室动端外侧设置主触头簧,从而导致灭弧室外侧结构比较复杂、操作功比较大的问题。 [n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真空灭弧室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n0010] 真空灭弧室,包括: [n0011] 壳体; [n0012] 上触头杆,伸入壳体内且能相对于壳体上下移动; [n0013] 复位弹簧,用于在上触头杆向上移动时受力变形、以对上触头杆的向下移动提供复位动力; [n0014] 上弧触头,设置在上触头杆的下端; [n0015] 上主触头,与上弧触头导电连接; [n0016] 下触头杆,上端伸入壳体内、下端用于与操动机构传动连接,下触头杆能相对于壳体上下移动; [n0017] 下主触头,设置在下触头杆的上端; [n0018] 下弧触头,与下主触头导电连接; [n0019] 使用时,下弧触头和下主触头随下触头杆一起上下移动,在下触头杆向上移动时,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先于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接触,在下触头杆向下移动时,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后于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分离,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之间为平面对接接触; [n0020] 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之间为插接接触,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供另一个插入的插孔。 [n0021]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之间为平面对接接触,这样在下弧触头与上弧触头接触后,下弧触头可以推动上弧触头继续向上移动,使复位弹簧受力变形,为上触头杆的向下移动提供复位动力。而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之间为插接接触,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供另一个插入的插孔,插接接触依靠的是内孔和外壁之间进行接触导电,在上下方向上不需要施加接合压力,因此相比现有技术来说,可以省去灭弧室动端外侧的主触头簧,从而可以简化灭弧室外侧结构,同时由于操动机构不需要再压缩主触头簧,因此可以降低操作功。 [n0022]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布局和制造安装,上弧触头设置在上主触头的内侧,下弧触头设置在下主触头的内侧。 [n0023]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设置上主触头,壳体的上端设置有上盖板,上盖板上固定有上下延伸且下端伸入壳体内部的导电管,上主触头设置在导电管的外部且与导电管的外壁接触导电,上触头杆上下贯穿导电管。 [n0024] 进一步的,为了使上触头杆和上主触头能够联动的反向移动,从而在合闸时减小上触头杆和下触头杆的上移行程,使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快速合闸,并在分闸时使上主触头快速与上弧触头拉开距离,延长电弧扩散至上主触头的时间,减少主触头的烧蚀,上主触头沿上下方向与导电管的外壁滑动接触导电配合,真空灭弧室还包括与上触头杆和上主触头连接以使上触头杆和上主触头朝相反方向同时移动的联动机构,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方的筒体,筒体具有筒体底壁和筒体侧壁,筒体底壁与导电管顶端固定连接,上触头杆顶端伸入筒体内部,联动机构还包括一端与上主触头连接、另一端穿过上盖板和筒体底壁伸入到筒体内部的联动杆,筒体内转动安装有杠杆,杠杆的一端与上触头杆传动连接、另一端与联动杆传动连接。 [n0025]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实现上触头杆和上主触头之间的导电连接,上触头杆和导电管之间间隙配合,筒体内于筒体底壁上固定有导电块,上触头杆的上端穿过导电块,上触头杆与导电块插接导电配合,导电块通过筒体底壁与导电管导电连接。 [n0026]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上触头杆与杠杆之间的传动连接,上触头杆的上端连接有压盖,压盖与杠杆传动连接。 [n0027]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杠杆的移动,避免杠杆别死,压盖与杠杆之间、联动杆与杠杆之间分别连接有过渡连杆。 [n0028]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压盖的移动,压盖套设在导电块的外部,压盖与导电块在上下方向上导向滑动配合。 [n0029]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复位弹簧的布置,筒体内固定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位于压盖的上方,固定板上固定有向下延伸的止位柱,止位柱的下端面用于在合闸时与压盖的上端面挡止配合,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止位柱上,复位弹簧的一端顶压在固定板上、另一端顶压在压盖上。 [n0030]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真空断路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n0031] 真空断路器,包括操动机构和与操动机构相连的真空灭弧室,真空灭弧室包括: [n0032] 壳体; [n0033] 上触头杆,伸入壳体内且能相对于壳体上下移动; [n0034] 复位弹簧,用于在上触头杆向上移动时受力变形、以对上触头杆的向下移动提供复位动力; [n0035] 上弧触头,设置在上触头杆的下端; [n0036] 上主触头,与上弧触头导电连接; [n0037] 下触头杆,上端伸入壳体内、下端与操动机构传动连接,下触头杆能相对于壳体上下移动; [n0038] 下主触头,设置在下触头杆的上端; [n0039] 下弧触头,与下主触头导电连接; [n0040] 使用时,下弧触头和下主触头随下触头杆一起上下移动,在下触头杆向上移动时,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先于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接触,在下触头杆向下移动时,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后于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分离,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之间为平面对接接触; [n0041] 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之间为插接接触,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供另一个插入的插孔。 [n0042]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之间为平面对接接触,这样在下弧触头与上弧触头接触后,下弧触头可以推动上弧触头继续向上移动,使复位弹簧受力变形,为上触头杆的向下移动提供复位动力。而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之间为插接接触,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供另一个插入的插孔,插接接触依靠的是内孔和外壁之间进行接触导电,在上下方向上不需要施加接合压力,因此相比现有技术来说,可以省去灭弧室动端外侧的主触头簧,从而可以简化灭弧室外侧结构,同时由于操动机构不需要再压缩主触头簧,因此可以降低操作功。 [n0043]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布局和制造安装,上弧触头设置在上主触头的内侧,下弧触头设置在下主触头的内侧。 [n0044]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设置上主触头,壳体的上端设置有上盖板,上盖板上固定有上下延伸且下端伸入壳体内部的导电管,上主触头设置在导电管的外部且与导电管的外壁接触导电,上触头杆上下贯穿导电管。 [n0045] 进一步的,为了使上触头杆和上主触头能够联动的反向移动,从而在合闸时减小上触头杆和下触头杆的上移行程,使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快速合闸,并在分闸时使上主触头快速与上弧触头拉开距离,延长电弧扩散至上主触头的时间,减少主触头的烧蚀,上主触头沿上下方向与导电管的外壁滑动接触导电配合,真空灭弧室还包括与上触头杆和上主触头连接以使上触头杆和上主触头朝相反方向同时移动的联动机构,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方的筒体,筒体具有筒体底壁和筒体侧壁,筒体底壁与导电管顶端固定连接,上触头杆顶端伸入筒体内部,联动机构还包括一端与上主触头连接、另一端穿过上盖板和筒体底壁伸入到筒体内部的联动杆,筒体内转动安装有杠杆,杠杆的一端与上触头杆传动连接、另一端与联动杆传动连接。 [n0046]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实现上触头杆和上主触头之间的导电连接,上触头杆和导电管之间间隙配合,筒体内于筒体底壁上固定有导电块,上触头杆的上端穿过导电块,上触头杆与导电块插接导电配合,导电块通过筒体底壁与导电管导电连接。 [n0047]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上触头杆与杠杆之间的传动连接,上触头杆的上端连接有压盖,压盖与杠杆传动连接。 [n0048]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杠杆的移动,避免杠杆别死,压盖与杠杆之间、联动杆与杠杆之间分别连接有过渡连杆。 [n0049]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压盖的移动,压盖套设在导电块的外部,压盖与导电块在上下方向上导向滑动配合。 [n0050]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复位弹簧的布置,筒体内固定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位于压盖的上方,固定板上固定有向下延伸的止位柱,止位柱的下端面用于在合闸时与压盖的上端面挡止配合,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止位柱上,复位弹簧的一端顶压在固定板上、另一端顶压在压盖上。 [n0051]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真空灭弧室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分闸状态); [n0052]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真空灭弧室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刚合状态); [n0053]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真空灭弧室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合闸状态); [n0054] 图4为图1中上部结构的放大图; [n0055]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真空灭弧室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分闸状态); [n0056]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真空灭弧室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刚合状态); [n0057]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真空灭弧室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合闸状态); [n0058] 图8为图5中上绝缘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n0059] 图9为图5中下绝缘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n0060] 图中:1-第一波纹管;2-导电管;3-上主触头;4-上弧触头;5-下弧触头;6-下触头杆;61-凸台;7-下盖板;8-第二波纹管;9-壳体;10-下主触头;11-屏蔽罩;12-第三波纹管;13-上触头杆;14-联动杆;15-上盖板;16-杠杆结构;161-第一过渡连杆;162-杠杆;163-第二过渡连杆;164-安装杆;17-筒体;18-复位弹簧;19-导电块;20-压盖;21-止位柱;22-固定板;23-固定柱;24-接线板;25-上绝缘环;26-止位筒;27-压缩弹簧;28-下绝缘环。 [n0061]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n0062]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63]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n0064]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n0065] 本实用新型中真空灭弧室的实施例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壳体9,壳体9的上端设置有上盖板15、下端设置有下盖板7。上盖板15上固定有上下延伸且下端伸入壳体9内部的导电管2,上触头杆13上下贯穿导电管2,且上触头杆13与导电管2之间为间隙配合。上触头杆13的下端固定有上弧触头4,在上触头杆13的外部套设有第三波纹管12,第三波纹管12的上端固定在导电管2上、下端固定在上弧触头4上。 [n0066] 导电管2的外部设置有上主触头3,上主触头3呈筒形结构,上弧触头4位于上主触头3的内侧,上主触头3的上端与导电管2的外壁在上下方向上滑动接触导电配合。 [n0067] 真空灭弧室还包括与上触头杆13和上主触头3连接以使上触头杆13和上主触头3朝相反方向同时移动的联动机构,联动机构包括联动杆14、筒体17、杠杆结构16,其中筒体17设置在壳体9的上方,筒体17具有筒体底壁和筒体侧壁,筒体底壁与导电管2的顶端固定连接,筒体17由导电材料制成,筒体侧壁的顶端设置有接线板24。 [n0068] 联动杆14有两个且呈左右对称设置,联动杆14贯穿上盖板15和筒体底壁,联动杆14的下端伸入壳体9内与上主触头3固定连接、上端伸入筒体17内,在壳体9内设置有第一波纹管1,第一波纹管1的一端连接在联动杆14上、另一端固定在上盖板15上。 [n0069] 结合图4所示,筒体17内于筒体底壁上固定有导电块19,上触头杆13的上端穿过筒体底壁插入导电块19内,上触头杆13与导电块19之间为插接导电配合,导电块19通过筒体底壁与导电管2导电连接。因此,上弧触头4依次通过上触头杆13、导电块19、筒体底壁、导电管2间接与上主触头3导电连接。 [n0070] 上触头杆13的上端连接有压盖20,压盖20套设在导电块19的外部,压盖20与导电块19在上下方向上导向滑动配合。筒体17内通过固定柱23固定设置有固定板22,固定板22位于压盖20的上方,固定板22上固定有向下延伸的止位柱21,止位柱21的下端面用于在合闸时与压盖20的上端面挡止配合,因此在分闸时,止位柱21的下端面与压盖20的上端面之间具有间隔。止位柱21的外部套设有复位弹簧18,复位弹簧18的一端顶压在固定板22上、另一端顶压在压盖20上。合闸时,上触头杆13向上移动,带动压盖20压缩复位弹簧18使其受力变形,从而可以对上触头杆的向下移动提供复位动力。 [n0071] 杠杆结构16包括第一过渡连杆161、杠杆162、第二过渡连杆163,筒体底壁上固定设置有安装杆164,杠杆162转动安装在安装杆164上,第一过渡连杆161一端与压盖20铰接、另一端与杠杆162的一端铰接,第二过渡连杆163的一端与联动杆14铰接、另一端与杠杆162的一端铰接,这样当上触头杆13带动压盖20向上移动时,第一过渡连杆161带动杠杆162转动,杠杆162带动第二过渡连杆163移动,进而带动联动杆14移动,并且经过杠杆162的换向,使得上触头杆13和联动杆14的移动方向相反。 [n0072] 本实施例中之所以设置第一过渡连杆161和第二过渡连杆163,并且第二过渡连杆163呈弯曲状,目的是为了适应杠杆162的顺利转动,避免杠杆162别死,否则杠杆162与压盖20和联动杆14之间就需要设置长孔结构,那样结构比较复杂,不方便加工。同时,采用两个过渡连杆后,可以缩小两个联动杆14之间的间距,减少灭弧室的横向尺寸。 [n0073]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下触头杆6的上端伸入壳体9内、下端用于与操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传动连接,因此下触头杆6能相对于壳体9上下移动。在壳体9内设置有第二波纹管8,第二波纹管8的上端连接在下触头杆6上、下端连接在下盖板7上。下触头杆6的上端固定有下弧触头5和下主触头10,另外在壳体9的内壁上固定有屏蔽罩11,屏蔽罩11与上主触头3和下主触头10、以及上弧触头4和下弧触头5的接触位置相对应。 [n0074] 下弧触头5固定在下触头杆6的上端面上,与上弧触头4之间为平面对接接触。下主触头10也呈筒形结构,其下端固定在下触头杆6的外壁上,且下弧触头5位于下主触头10的内侧。下主触头10的外径小于上主触头3的内径,上主触头3的内孔构成供下主触头10插入并实现两者插接接触导电的插孔。 [n0075] 真空灭弧室在工作时,图1所示为真空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图2为刚合状态,图3为合闸状态。在合闸过程中,在操动机构的作用下,下触头杆6带动下弧触头5和下主触头10向上运动,直至上、下弧触头运动至刚合状态,如图2所示,此时电流从导电块19到上触头杆13、再到上弧触头4、下弧触头5以及下触头杆6。此后下触头杆6继续向上运动,从而推动上弧触头4向上运动,上弧触头4带动上触头杆13向上运动,进而带动压盖20向上运动,在杠杆结构16的作用下,联动杆14向下运动,并带动上主触头3向下运动,在此过程中,复位弹簧18被压缩,上主触头3与下主触头10开始插接接触导电,直至运动到压盖20与止位柱21挡止配合,此时上主触头3和下主触头10完全合闸,导电回路完全连通,此时电流从接线板24到筒体17、再到导电管2、上主触头3、下主触头10以及下触头杆6。 [n0076] 在分闸过程中,在复位弹簧18的作用下,上弧触头4和上触头杆13向下运动,在杠杆结构16的作用下,联动杆14带动上主触头3向上运动,直至上、下主触头完全分离,导电回路断开,上、下弧触头随后分离,上、下触头回到分闸状态。 [n0077] 在分合闸过程中,由于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之间为平面对接接触,这样在下弧触头与上弧触头接触后,下弧触头可以推动上弧触头继续向上移动,使复位弹簧受力变形,为上触头杆的向下移动提供复位动力。而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之间为插接接触,插接接触依靠的是内孔和外壁之间进行接触导电,在上下方向上不需要施加接合压力,因此相比现有技术来说,可以省去灭弧室动端外侧的主触头簧,从而可以简化灭弧室外侧结构,同时由于操动机构不需要再压缩主触头簧,因此可以降低操作功。 [n0078] 此外,由于设置有联动机构,使得上弧触头和上主触头可以朝相反方向同时移动,实现两者的联动,这样在合闸过程中,可以减小上触头杆和下触头杆的上移行程,使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快速合闸。并且在分闸过程中,可以使上主触头快速与上弧触头拉开距离,延长电弧扩散至上主触头的时间,减少主触头的烧蚀,对主触头起到了防护作用。 [n0079] 本实用新型中真空灭弧室的实施例2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是:导电管2的外壁上固定有上绝缘环25,并且在上主触头3的内侧固定设置有止位筒26,结合图8所示,在分闸状态时,上主触头3的上端与上绝缘环25接触,也即上主触头3与导电管2的外壁暂时不导通。 [n0080]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下主触头10与下触头杆6之间为滑动接触导电配合,在下触头杆6上设置有凸台61,并在下触头杆6外部套设有压缩弹簧27,压缩弹簧27的上端顶压在下主触头10上、下端顶压在凸台61上,并且结合图9所示,在下触头杆6上固定有下绝缘环28,在分闸状态时,下主触头10与下绝缘环28接触,也即下主触头10与下触头杆6暂时不导通。 [n0081]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于上绝缘环25、下绝缘环28以及止位筒26的设置,使得下主触头10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会与止位筒26接触,此后下主触头10无法上移,但下触头杆6仍然向上移动,从而使下主触头10相对于下触头杆6向下移动,直至越过下绝缘环28的位置,才能与下触头杆6导通。同样的,上主触头3在下移的过程中,也需要越过上绝缘环25才能与导电管2导通。因此,本实施例中的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会在接合后一段时间再与主回路导通、并在分离之前已经与主回路断开,更加避免了电弧电流转移造成的触头烧蚀。 [n0082] 在真空灭弧室的其他实施例中,筒体内可以不设置固定板和止位柱,此时可以将复位弹簧连接在压盖和筒体底壁之间,复位弹簧通过拉伸变形提供复位动力,或者是将复位弹簧设置在壳体内,例如可以连接在导电管和上弧触头之间。 [n0083] 在真空灭弧室的其他实施例中,压盖不用与导电块导向配合,压盖仅是设置在导电块的上方。 [n0084] 在真空灭弧室的其他实施例中,压盖与杠杆之间、联动杆与杠杆之间可以不设置过渡连杆,此时需要在杠杆上设置长孔结构以避免杠杆别死。 [n0085] 在真空灭弧室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触头杆的上端也可以不设置压盖,而是直接与杠杆结构传动连接。 [n0086] 在真空灭弧室的其他实施例中,筒体内可以不设置导电块,上触头杆可以直接与导电管插接导电接触,此时上触头杆的上端直接与杠杆结构传动连接即可。 [n0087] 在真空灭弧室的其他实施例中,上主触头可以是固定在导电管的外壁上,此时没有联动机构。 [n0088] 在真空灭弧室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导电管,上主触头直接固定在上盖板上,上触头杆上下贯穿上主触头,或者像现有技术一样,上主触头直接作为上盖板结构固定在壳体上端。 [n0089] 在真空灭弧室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下主触头的内径尺寸设置成大于上主触头的外径,使上主触头插入下主触头内,即下主触头上设置插孔。 [n0090] 在真空灭弧室的其他实施例中,上弧触头也可以设置在上主触头的外侧,同时下弧触头设置在下主触头的外侧。 [n0091] 本实用新型中真空断路器的实施例为:真空断路器包括操动机构和与操动机构相连的真空灭弧室,真空灭弧室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真空灭弧室相同,在此不再重述。 [n009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真空灭弧室,包括: 壳体; 上触头杆,伸入壳体内且能相对于壳体上下移动; 复位弹簧,用于在上触头杆向上移动时受力变形、以对上触头杆的向下移动提供复位动力; 上弧触头,设置在上触头杆的下端; 上主触头,与上弧触头导电连接; 下触头杆,上端伸入壳体内、下端用于与操动机构传动连接,下触头杆能相对于壳体上下移动; 下主触头,设置在下触头杆的上端; 下弧触头,与下主触头导电连接; 使用时,下弧触头和下主触头随下触头杆一起上下移动,在下触头杆向上移动时,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先于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接触,在下触头杆向下移动时,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后于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分离,下弧触头和上弧触头之间为平面对接接触; 其特征在于:下主触头和上主触头之间为插接接触,上主触头和下主触头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供另一个插入的插孔。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上弧触头设置在上主触头的内侧,下弧触头设置在下主触头的内侧。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壳体的上端设置有上盖板,上盖板上固定有上下延伸且下端伸入壳体内部的导电管,上主触头设置在导电管的外部且与导电管的外壁接触导电,上触头杆上下贯穿导电管。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上主触头沿上下方向与导电管的外壁滑动接触导电配合,真空灭弧室还包括与上触头杆和上主触头连接以使上触头杆和上主触头朝相反方向同时移动的联动机构,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方的筒体,筒体具有筒体底壁和筒体侧壁,筒体底壁与导电管顶端固定连接,上触头杆顶端伸入筒体内部,联动机构还包括一端与上主触头连接、另一端穿过上盖板和筒体底壁伸入到筒体内部的联动杆,筒体内转动安装有杠杆,杠杆的一端与上触头杆传动连接、另一端与联动杆传动连接。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上触头杆和导电管之间间隙配合,筒体内于筒体底壁上固定有导电块,上触头杆的上端穿过导电块,上触头杆与导电块插接导电配合,导电块通过筒体底壁与导电管导电连接。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上触头杆的上端连接有压盖,压盖与杠杆传动连接。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压盖与杠杆之间、联动杆与杠杆之间分别连接有过渡连杆。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压盖套设在导电块的外部,压盖与导电块在上下方向上导向滑动配合。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筒体内固定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位于压盖的上方,固定板上固定有向下延伸的止位柱,止位柱的下端面用于在合闸时与压盖的上端面挡止配合,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止位柱上,复位弹簧的一端顶压在固定板上、另一端顶压在压盖上。 [0010] 10.真空断路器,包括操动机构和与操动机构相连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真空灭弧室与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真空灭弧室相同。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4538039A|1985-08-27|Composite circuit breaker CN214336633U|2021-10-01|真空灭弧室及使用该真空灭弧室的真空断路器 CN112735900A|2021-04-30|一种真空灭弧室及使用该真空灭弧室的真空断路器 CN107359081B|2019-07-23|一种电机驱动桥式触点负荷开关的方法和开关装置 JP2751727B2|1998-05-18|遮断器 CN113161193A|2021-07-23|一种真空断路器及真空灭弧室 CN106992085B|2020-04-03|微动限位通用开关 CN107017097B|2020-04-03|双弹片微动限位复式通用开关 CN107026045B|2019-05-21|双弹片微动限位通用开关 CN1604261A|2005-04-06|防止电流过载自动切换安全开关 CN201532881U|2010-07-21|一种改进结构的微动开关 CN2678116Y|2005-02-09|防止电流过载自动切换安全开关 CN214411049U|2021-10-15|一种便携式单相空气旁路开关 CN105942829A|2016-09-21|一种安全开关防水的榨汁机 CN209804496U|2019-12-17|一种微动开关 CN210296222U|2020-04-10|真空断路器联锁机构 CN214226831U|2021-09-17|一种带辅助触头的直流接触器 CN112133592B|2021-05-14|一种快速切断式灭弧开关 KR200377715Y1|2005-03-10|큐비클 타입 sf6 가스 배전반 차단부와 진공 차단기의연결장치 CN2641810Y|2004-09-15|安全开关 CN2445421Y|2001-08-29|开关结构 CN2428861Y|2001-05-02|开关结构 CN112599381A|2021-04-02|便携式单相空气旁路开关 CN2445428Y|2001-08-29|开关结构 GB2589107A|2021-05-26|Semi-independent switch-disconnector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800851.8U|CN214336633U|2020-11-27|2020-11-27|真空灭弧室及使用该真空灭弧室的真空断路器|CN202022800851.8U| CN214336633U|2020-11-27|2020-11-27|真空灭弧室及使用该真空灭弧室的真空断路器|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